因為對昨天的早餐不甚滿意,今天便改吃另一間「藍蛙餐廳」。

這間算是半自助式,任選一份主餐,其他如麵包、飲料、優酪、水果等可自由取用。


酒吧裡燈光昏暗,雖是白天也彷若午夜深沉。

整面牆上都是各式酒類。

   自助式的烤麵包

 

媽的主餐─三明治、我和姐的主餐─培根雙蛋,都滿好吃的。其他的主餐選擇除了西式的之外,還有稀飯、饅頭之類的。

藍蛙餐廳外觀。

循老路線搭接駁車到港澳碼頭,居然在那兒遇見研究所同學怡欣,他們也是住威尼斯人呢!

車開出後不久就看到漁人碼頭的火山。

搭車到媽閣廟的路上經過「陸軍俱樂部」,創建於1870年,建築是典型的歐洲風格,原是只招待軍官或進行文娛活動的私人會所,現在已做為葡國菜餐廳對外開放。

離開喧鬧的市區,車子漸漸往郊區開去。已經聞到了海的氣息。不久就轉入了彎彎曲曲高低起伏的小巷子,很快的就到達媽閣廟。

媽閣廟建在海邊,是澳門半島西南方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,建於明朝年間,是澳門三大古剎中最古老的。

關於媽閣廟,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。四百多年前,葡國人抵達澳門,於廟前對面之海岬登岸,注意到這間廟,詢問居民當地名稱及歷史,居民誤以為他在詢問廟宇,故答稱「媽閣」,葡人以其音譯而成「MACAU」,成為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。


媽閣廟的廟門。這座香火鼎盛的廟宇,人潮熙來攘往,許多都是遠道而來的觀光客。

庭院中這個大石頭可是大有來頭,人稱「洋船石」。傳說此石刻已有4000餘年,為明萬曆年間閩籍富賈所刻,石上刻有一艘中國古代出洋的三桅海船,上書「利涉大川」四個大字,據說媽祖曾乘此船自家鄉出海,經歷颱風巨浪,平安抵澳。

循著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,可見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。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抒懷,或為騷人墨客舞文弄墨,楷草篆隸,諸體俱備。

山上有「太乙」二字,是所有字跡中最具者。為清道光年間李謙堂所題。

逛完媽閣廟,我們便沿著小巷子前往港務局大樓。

這就是「媽閣斜巷」,又稱「萬里長城」,但完全看不出與長城有何相似之處呀?

媽閣斜巷之所以被稱為萬里長城可能的原因有兩種說法:其一源於其長度相當長,有如澳門的萬里長城般,故稱其名。另一種說法則是百多年前此巷沿途並未建有任何高層樓宇,隱隱可見澳門舊城的城牆遺跡,並順延至媽閣廟旁,故被當時人們稱為萬里長城。

港務局大樓於1874年建成,初作為在澳門的印度藉警察之營地。1905年,改為船政廳和水師巡捕所的辦公地點,故被俗稱為水師廠。

港務局大樓由義大利人Cassuto所設計。高兩層,其外牆柱窗是穆斯林式穹頂,配合通花圍柵,具阿拉伯建築之風格。

再往下走到了亞婆井前地。傳說明朝時一位婆婆在此地築水池貯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飲用,故人稱呼水池爲亞婆井,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有句話說:「喝過亞婆井水,忘不掉澳門;要麼在澳門成家,要麼遠別重來。」

現在已看不到水井了,但是這裡卻是充滿南歐風情的一處地方。淡黃色的小樓房、歐風的路燈、碎石子路,彷彿置身南歐小鎮。

對面的小巷子裡是「鄭家大屋」,為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。鄭觀應在此完成《盛世危言》一書,提出「富強救國」的思想,對孫中山先生有很大的影響。

鄭家大屋屬嶺南風格民宅,但是卻是大門緊閉。聽那個好似管理員的人用不靈光的國語解釋,大概就是今天不開放的意思吧~

既然不能進去鄭家大屋,那咱們就繼續往下走了。澳門最大的好處,就是在地圖上看起來很遠的路程,其實走起來一下就到了。

途經一間小學,外頭貼著他們的書法作品,看起來也還真像模像樣,跟我們學生那種完全憑本能書寫的作品比起來,真是太漂亮了!

除了書法還有文章。

接下來到了聖老楞佐堂,通稱風順堂,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。其實這些教堂對我來說好像長得都差不多耶!

關於這間教堂還有個故事。在很多年前,風順堂在當地華人口中是稱作風信堂的,意謂順風順水。當年居澳的葡人大多為出海營商為生,他們的家人為求親人能平安歸來,多於此教堂祈禱希望得到供奉於此的航海主保的代禱。

裡面的彩繪玻璃很漂亮!

我果然是太少看外國片了嗎?對聖水沒什麼概念。只看過用來除魔~~~第一次看到有聖水的洗手台耶~

這間教堂有個很大的花園,滿漂亮的。

路上的郵筒,長得滿可愛的~

聖若瑟聖堂比較難找,在比較隱蔽的地方。還在路上問了路人,誰知道他們的小學生居然不會講國語耶!

這是耶穌會會士建的聖堂,於1746年興建,1758年落成,規模僅次於耶穌會會士興建的聖保祿學院的天主之母教堂,也就是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,因此當地人慣稱它為「三巴仔」。

建築屬巴洛克式,乍看之下和聖母玫瑰堂有些相似,應該是顏色的關係吧~

爬上層層階梯,卻是大門緊閉,不能進入參觀。

繼續走便到了崗頂劇院,1860年由澳門葡人集資興建,以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。落成後成為澳門葡人的大會堂。

這座劇院為一座西洋古式建築,是澳門唯一的歐式劇院。

再往前走是聖若瑟修院,是在1728年由耶穌會士創辦。在二百多年的辦學過程中,聖若瑟修院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教會的人才,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「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」。

在它旁邊的是何東圖書館,這是一間園林式圖書館,除了珍藏許多古籍外,還有優美的庭院供人休息。

逛完崗頂前地,順著何東圖書館前的小路往下走,便可通到議事亭前地。


這條道路的坡度相當陡。

回到了議事亭前地,本來想到著名的黃枝記吃麵,可是人實在太多,拿了號碼牌,看起還好像還是要等很久,況且我對所謂「名店」也沒有非常大興趣,便決定去找別的吃。

沿著新馬路走了一陣子,拐進了一個彷彿大陸某個小鎮的街區。

在這條街上找了一家「百勝菜館」,賣煲仔飯的,以前沒吃過,嚐嚐鮮也好。

我們點了北菇雞煲飯臘味飯,吃起來倒是挺不錯的,飯也煲得很香,尤其鍋底下還有香噴噴的鍋巴呢!

本來還要去澳門旅遊塔,可是在新馬路找不到到那裡的公車,最終決定回飯店,然後去買豬扒包到機場吃。

搭車回去的路上,看媽有點要不支倒地了

回到威尼斯人,讓媽留在西翼大堂休息,我和姐去買豬扒包。

途中再次經過路氹歷史館

我們到的時候已經四點半,沒有了排隊人潮,幸好還有得買,現在應該沒有每日限量了吧?

回程中經過一間中國味的北帝廟,與兩旁異國情調的房子相映成趣。

上次要買「新好利」時它居然已經關門了,今天終於可以買到傳說中很好吃的蛋撻。不過還真是不便宜呢!

木偶葡國餐廳。這一區乍看之下真的好似歐洲一般。

官也街上的「鉅記手信」,總是人潮洶湧。

快回到威尼斯人了,在外頭和聖馬可的鐘樓合照一張。

回到飯店和媽會合,並在西翼大堂照了幾張相。

接著就要搭乘威尼斯人的機場接駁車前往機場了。

到機場劃了位後,便開始吃我們的豬扒包和蛋撻。

這是新好利的蛋撻,很好吃喔!

離開前的澳門機場一瞥。

再見了!澳門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